Q游网

2018年省考五大申论主题预测介绍?

2018年省考五大申论主题预测介绍?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同时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都为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 ”,加快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为接下来的产业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是促使制造模式升级的重要抓手。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目前科技创新的重点,更是实现实体经济高效率与高精度的核心所在。许多制造企业早已主动拥抱信息技术,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与价值链体系,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打造异地协同研发设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新竞争优势,加速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在融合带动下,我国大批先进制造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全社会对于信息技术革新制造业重大意义的认识更趋一致。

技·业融合是深化供给结构改革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5年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接下来的改革之路提供了科学方案,而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然而,融合水平与建设步伐不适应成为发挥作用的阻碍。虽然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制造业也在不断升级,但两者融合的整体水平却仍与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步伐不适应。一是两者融合的深度还有所欠缺,体现在制造企业在研产销全流程应用深度不够,各环节应用信息技术程度也不均衡,存在重销售轻研发的问题。二是两者融合的广度还是不足,体现在大企业、新兴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较高,但中小企业由于认识不足、成本制约、技术缺乏等因素,对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一代技术的应用还不够主动。

高效推进“技·业”融合需要围绕“新一代”做文章。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和催化,带来了全球制造业格局大变革、大调整,也成为发达国家实现制造业重振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产业高端的着力点。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是变革制造模式、生产方式及产业形态的根本所在,我国企业应当加大研发和应用力度,在这方面占得先机,尤其是要在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形成自主领先。

我国应当将工业互联网作为深化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促进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依靠工业互联网实现研发、设计、生产、流通和服务等全流程、全方位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将信息化技术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实现共享融合、共同提升,进一步激发制造业活力、潜力和动力,助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1147字)

【预测2】乡村振兴

结构公式=开头 解释分析 分论点1 分论点2 分论点3 结尾

(适用于题干中出现某句待解释的话或词汇)

乡村振兴关键在“吸”人

“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X-J-P一句话便点明了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人才的吸引。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却是:在农村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当今的年轻人仍旧普遍进城,“谁来种田”正成为乡村振兴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如何把青年人才引向农村、留在农村,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讲究一个“实”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深化农村改革、强化投入保障、强化规划引领上见真章。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法宝,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乡村振兴是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大战略,务必强化投入保障,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无论是政策的引导还是资金的保障都离不开“人”,人才将成为乡村振兴能否做“实”的关键。

用产业留人。随着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一些年轻人开始到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乡村去创业,他们或发展家庭农场,或搞文化创意,或从事电商销售,或尝试民宿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农村单纯靠第一产业或者第二产业已经很难留住年轻人,只有第三产业或者以第三产业为引领的融合产业才能留住他们。因此,乡村振兴作产业规划时要尽量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借助年轻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强的特点,与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形成搭配,共同创造农村新的产业模式,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用环境养人。垃圾漫天、污水横流,乡村唯一能够吸引人的地方也被这些“污染物”遮挡了。农村没有地铁、没有高架路,更没有夜生活,但要想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我们必须要认清乡村的优势。鸟语花香的小树林、绿油油的庄稼地、清澈见底的小河流……都有可能成为吸引人才的要素。因此,要加强村庄垃圾、污水等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加快农业秸秆和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营造优美和谐的田园风光,让人才留得住,养得好。

用文化引人。常年在城市的务工者或经商者节假日回农村,都觉得农村好,但却都待不过一星期,更别说年轻人要在农村就业和创业了。可以通过政策让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可以通过资金让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但要想真正让人长久的留下来,只靠政策和资金是难以实现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离开了文化,乡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徒有其表,无法实现永续发展,更谈不上长久吸引人才了。因此,丰富乡村文化内涵,用文化吸引人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靠产业留人,靠环境养人,靠文化引人,唯有多方入手、多措并举才能利用好政策,创造好条件,吸引年轻人,留住年轻人,让有想法、有干劲的年轻人愿意上山下乡去闯一闯、试一试,为振兴乡村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预测3】社会治理

结构:开头 作用1 作用2 问题 对策结尾

让社会治理更“智能”

十八届三中全会多次提及“社会治理”,这标志着我党的执政理念正式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这种转变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以及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是执政理念的创新之举,但如果不与当前最新技术相融合,不改变以往的政府工作的习惯,将会陷入“老酒装新瓶”的尴尬境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各种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给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更带来了新的变革机遇。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符合群众需求。近年来,各地政法综治部门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确保社会和谐有序。但与此同时,我国仍然处于高风险社会,突发事件、安全事故等易发多发,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复杂,一些新业态在兴起发展的同时,也给公共生活带来新风险。不论是传统的社会治安,还是食品药品安全,以及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而出现的新型犯罪,都成为政府工作中的重大挑战,也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充分让群众参与共同关注的社会事务,能够让政府工作更贴心、更有效。

社会治理智能化符合时代要求。社会治理智能化,意味着应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大潮,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在促进信息化与社会治理的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通过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的水平和层次得以提升,让社会治理过程更为科学、智慧和优化。如厦门市建立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把分散的数据汇聚起来,整合全市负有公共安全管理职责的政府部门实现了数据资源一体化,通过信息技术对公共安全苗头性隐患进行预测预警。

“混乱局面”让社会治理与智能化时代脱节。长期以来,政府掌握着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在社会治理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作为社会的主体――社会组织和个人却一直处于依附地位,各种事情都要通过政府解决。然而部分政府机构经常运用审批或其他行政手段,代替市场去配置资源,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发展效率。尽管社会治理理念的践行逐渐让社会、市场和个人都参与到治理中来。但由于权力边界不清晰,依然存在一些“越位”、“缺位”和“错位”等现象,这很难与要求更高的智能化时代匹配。

科技创新为社会治理插上“金翅膀”。当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下好社会治理“先手棋”提供了可能,为社会风险系数、群众安全感的“一降一升”提供了条件。以往,公安机关流传着一句话,“打击犯罪永远比不上犯罪的速度”。如今,随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健全,互联网技术的嵌入运用,一些过去“想到做不到”的事情逐渐变成了现实。由此可见,借助网络技术的创新为社会治理插上“金翅膀”才能让社会治理更智能、更贴心、更有效。(1089字)

【预测4】阳光扶贫

结构:开头 应该做法 不应该做法 对策 结尾

筑牢法治屏障 实现阳光扶贫

十八大以来,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并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开创了扶贫工作的新局面,获得了脱贫致富的新成果,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然而在扶贫工作落实过程中却出现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的现象,某些贫困地区竟然出现了“饿死”贫困群众,“养肥”扶贫干部现象。因此,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就要真正做到廉洁扶贫、阳光扶贫。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扶贫资金可能直接关系着贫困群众能否生存下去,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虽然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X-J-P要求各级党政部门“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但仍有扶贫干部不惜铤而走险,将贪婪之手伸向扶贫资金。让精准扶贫的理念落空,让扶贫资金失效,让贫困群众心寒。

扶贫资金不应成为不法分子的“唐僧肉”。由于扶贫对象量大面广、资金使用环节多、监管机制不完善、扶贫信息不公开不对称等多种原因,扶贫资金常常成为“蝇贪”“蚁贪”蚕食的对象。从近年情况看,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涉及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公共服务等多个环节,犯罪主体以村“两委”成员、村民组长、乡镇站所工作人员和部分县级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居多。犯罪手段则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有的雁过拔毛,见缝插针,层层截留;有的无中生有,虚列户头,套取资金;有的借鸡下蛋,隐瞒实情,账外私分;有的权力寻租,猫鼠一窝,上下其手。

以法治规范让扶贫工作“更阳光”。扶贫资金发放到哪里,法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特别是检察机关,要加强与政府扶贫部门的联系沟通,始终以“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为问题导向,梳理扶贫资金的底数标准、政策依据与发放程序,排查漏洞与隐患,加大对落实扶贫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法律监督。“十三五”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扶贫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扶贫项目日益增多,利益调整复杂多元,面对这种局面要用法治规范来防止“扶贫投入加上去,干部贪腐倒下来”。

跃迁之时,当有智勇之策;攻坚之际,最需法治助力。只要我们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齐心协力,筑牢扶贫工作的法治屏障,就一定能补齐贫困人口脱贫这块短板,让扶贫领域成为一方净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989字)

【预测5】提升群众“三感”

开头 分论点1 分论点2 分论点3 结尾

解民忧 保民生 赢民心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推动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只有不断抓好各项民生工程,满足群众的期望要求,才能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让“解民忧”成为工作习惯。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知民之怨,才能晓民之盼,才能解民之难。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想民所想,忧民所忧,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党员干部在人民心中的公仆地位。要下基层,就必须得到群众的广泛参与、广泛支持,必须把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下基层才能了解社会现状和人民要求。领导干部要主动深入群众,要认真倾听基层的真实想法,切实整改提高。和老百姓面对面座谈、心贴心交流,才能通过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使各项政策更加科学、更贴实际、更符民意。

让“保民生”成为兜底保障。何为“兜底”?简单地说,就是“到底”的意思。由此可知,“政府的兜底责任”意思就是说,政府对民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直以来,在我国对于公共服务建设都极为重视,“十三五”规划中用“兜底清单”明确了政府的兜底责任。然而在晒“责任清单”和“兜底清单”的同时,也应强调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督落实。以严格的监督制度做“后盾”才能在健全管理监督机制,避免推诿扯皮方面有所建树,同时也可以拓宽和畅通群众的监督渠道,让民生工程在阳光下得以运行。

让“赢民心”成为检验标准。民生工作是个良心活,讲究一个“实”字,要的是讲实际、求实效,不打折扣、尽力而为。改善民生,需要真正抓在点子上,抓到关键处,多下“绣花”功夫,方能找准群众“痛点”,进行靶向治疗。在落实民生工程上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抓住“牛鼻子”,做好社会托底工作,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切实缓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整个民生工作都要实实在在、力求实效,不搞“盆景”,坚决防止“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办实事,解难事,让群众真正看到变化,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经济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不管改革发展遭遇多少困难,民生建设只会加强不会削弱,民生改善只会前进不会停滞。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唯有把民生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头,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才能解民忧、保民生、赢民心。(1074字)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关于“2018年省考五大申论主题预测介绍?”的相关内容,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更多内容请进《软件教程》专区>>>

tag:2018年省考五大申论  

相关内容

热点文章

严禁网站镜像,否则追法责 CopyRight ©2012-2021 Q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渝ICP备17001729号|公安备案号:50022602000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