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游网

超星尔雅学习通2020(大学精读)全章节测试题及答案(2)

D、是融合儒道两家思想的产物

2.李翱从人心不被物干扰的层次来理解格物致知。√

司马光、张载对“格物致知”的训诂

1.关于司马光对“格物致知”的训诂,理解不正确的有()。D

A、司马光的训诂否定了郑玄的训诂

B、他对物的态度是对立

C、定型了格物致知的两种阐释方向

D、阐明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2.“物自体”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一个概念。正确

3.张载认为彻底地致知,需要先去内心的虚明。√

二程对“格物致知”的训诂(一)

1.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

A、是“三纲八目”的起点

B、《大学》是格物致知的起点

C、在文献上没有太多训释

D、郑玄等先儒对此的阐释存在义理上的不足

2.二程对格物致知的“格”之理解不包括()。C

A、认为“格”即“至”

B、把“至”递训为“穷”

C、认为穷是非穷尽性的研究

D、认为这种研究是全身心的知和误

3.程颢和程颐把格物致知完全解释清楚了。X

4.古本大学没有过多地阐释“格物致知”,今本大学改变了这个问题。×

二程对“格物致知”的训诂(二)

1.我们对二程的“格物穷理”的理解不包括()。B

A、格物能提升到穷理的境界

B、理是万事万物在本体上的映射

C、包括了事物之理

D、也包括了生命根本性的道德实践

2.古人所说的“涵泳玩索,久之当自有见”,“涵泳”的解释不包括()。A

A、涵是包涵之义

B、泳是游于水中

C、涵泳是古代文论术语

D、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味推敲

3.道问学一派强调格物得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训诂

1.朱熹讲“格物”的特点包括()。ABCD

A、对于一个物要穷尽它的理

B、强调认识的彻底性

C、穷理在彻底的基础上还要融会贯通

D、穷理的过程要注重积累

2.朱熹认为对待“格物”应抱有什么心态()。ABC

A、怀有敬意

B、内心的高度专注

C、整个是理性的凝聚状态

D、以上都不是

3.王阳明认为“物者,事也”,事是真理在事物上的投射。X

4.朱熹的训释是递训的,从经典的阐释角度来看,这个训诂是有问题的。√

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训诂

1.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训诂包括()。ABCD

A、物指事

B、事是心在具体存在上的投射

C、致知是致良知

D、良知是心之本,是一切的根本价值

2.王阳明对朱熹的否定蕴含着探求平等的终极价值实现的可能。√

3.王阳明和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训释和不同时代的转向密不可分。√

4.王阳明认为格是“纠正”的意思。√

“格物致知”的三个层面

1.从道德论的层面理解“格物致知”的代表人物是()。D

A、张载

B、郑玄

C、司马光

D、王阳明

2.格物致知的三个层面是()。ABC

A、道德论的层面

B、认识论的层面

C、实践论的层面

D、逻辑论的层面

3.古人对“知”的分类是“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

“格物致知”的抉择标准是什么?

1.“格物致知”的抉择标准是()。D

A、政治

B、社会

C、语境

D、语言

2.佛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是什么意思()。A

A、万物

B、颜色

C、好色

D、情欲

3.语言具有社会性。正确

4.先秦的时候,人们就用“物”表示欲望。X

何为“致知”?

1.儒家的“三大德”不包括()。C

A、仁

B、知

C、理

D、勇

2.以下学者中,谁偏向从“学”的角度阐发“知”,把“知”和“学”紧密联系起来。D

A、郑玄

B、朱熹

C、程颢

D、孔颖达

3.先秦时,“格物致知”的知强调的是人的认知、知觉,强调的是由此得到的知识。√

4.晚明王学有两个特点,空疏和狂热。√

何为“格物”?

1.对格物致知的“格”理解不正确的是()。D

A、本义是“来”

B、“格也”即“至也”

C、“格”和“至”是典型的施受同词

D、仅是“克服”的意思

2.以下哪些大家曾表达过知识的来源是与万物相接()。AB

A、庄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3.“假”有表示去的意思。√

“格物致知”的认知过程

1.从语言哲学的视角来看,从老子开始,物是通过()和()展现出来的。AB

A、名

B、实

C、情

D、礼

2.对于“知”的看法,朱熹承认“格,来也”和“知,接也”的说法。X

3.“名”是“道”和“物”关系的载体,也就是人认识世界人物关系的载体。√

格物的思想进程“取象”

1.“格物”的思想进程的内涵包括()。ABCD

A、取象

B、正名

C、明理

D、知类

2.我们该怎么认识取象的思维()?ABCD

A、语言文字得以创造的根本思维

B、认知物的一个基础的行为

C、从具体到概括的过程

D、从殊象到共象的过程

3.“物”是存在于天地间一切人事物的通称。√

4.“量”和“度”是施受同词,都是考虑的意思。X

格物的思想进程“正名”

1.下列哪些属于“正名”()。D

A、桌之为言卓也

B、椅之为言倚也

C、饼之为言并也

D、以上都是

2.以下哪些是属于从政治层面理解“正名”()。BC

A、正名誉

B、正名分

C、正名气

D、正名学

3.在取象的过程中,物分成“名”和“实”。√

格物的思想进程“明理”

1.先秦时期,理指的是()。D

A、平常道理

B、常见事理

C、自然理由

D、自然规律

2.“当窗理云鬓”形容的是一种顺应的状态。正确

3.在中国文化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牛是物的象征。√

格物的思想进程“知类”

1.以下哪些类别属于《尔雅》的内容分类之一。D

A、专门解释词义字义的

B、有关天文的

C、有关植物的

D、以上都是

2.“格物”的四项思想进程中,从个体名的角度进行思考的是()。CD

A、明理

B、知类

C、取象

D、正名

3.根据《尔雅》的内容分类,哪些内容是有关人事和生活用器名称的()?ACD

A、《释亲》

B、《释言》

C、《释器》

D、《释乐》

4.知类是个人的一个学习过程。X

格的训诂“感格”

1.什么是评价“感格”的唯一标准?()B

A、学习

B、实践

C、感悟

D、以上都不是

2.孔子将学习分为“学而知之”和“生而知之”,其中“生而知之”是指圣王这个群体本能地学习。X

3.“感格”是一种认识思维的捷径,是认识社会的捷径。√

4.《守仁格竹》的故事告诉我们普遍的天理是可以感悟出来的。X

古、今本《大学》辨析

1.今本《大学》的致命破绽是什么()。AC

A、是对历史文献不严谨的态度

B、是对传统的否定

C、与王阳明对新民的批评相悖

D、以上都是

2.古本《大学》没有详细解释“三纲”和“格物致知”。√

3.“三纲八目”绝对不是一个统一体,需要分别解释。X

诚意为本的三个角度

1.下列释义中,可以解释“本”的是()。ABC

A、事物的根源

B、草木的根

C、树干

D、树顶

2.“诚意”可以说是《大学》之本。正确

3.“诚意”是“三纲八目”的起点。正确

4.儒家的“本”是修身的起点,是大道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本。√

知、意、心的辨析

1.孟子是如何辨别人和兽的()。ABC

A、人具有超越自身种类的普遍悲悯

B、人具有突破生存技能的自由意志

C、人具有对自身存在的深切反思能力

D、人有知而兽没有

2.猪笼草能捕苍蝇,说明植物像人类一样是有“知”的。X

3.“知”识事实判断,而“意”是价值判断。√

在先秦思想演进的历程中理解诚意

1.对“诚”的解释不正确的是()。D

A、从言

B、从成

C、本义为实打实的说话

D、本义为忠诚的态度

2.“诚”的来源不包括()。A

A、来自于贰

B、来自于敬

C、来自于忠

D、来自于壹

3.先秦时期,“诚”作为精神状态的自觉源自巫使传统。√

诚意思想的内在结构:慎独

1.嶯山学派的代表人物不包括()。C

A、黄宗羲

B、陈确

C、章太炎

D、张履祥

2.对慎独的理解,正确的是()。ABCD

A、是一个人基本的自觉的修养

B、是自律用功之处

C、也是心性不可掩之处

D、没有摆脱外在约束时给内在的本质自然呈现的空间

诚意思想的内在结构:至诚感通

1.对“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从心

B、从亡

C、即“不识也”

D、“不忘”就是单纯指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2.突破个人的束缚属于()层面的普遍性。A

A、关系

B、时间

C、空间

D、思维

3.儒家认为认识必然可以感通的,因为诚意是一种返本的精神运动。正确

诚意思想的内在结构:至诚不息

1.《大学》的诚意说包括()。BCD

A、至诚可贵

B、至诚无伪

C、至诚感通

D、至诚不息

2.人性是无法在自我确认中得以实现。X

3.诚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性的精神特质。正确

《大学》诚意的思想特点

1.《大学》诚意意味着高度的自觉,是一种()的状态。BC

A、分散

B、聚敛

C、专注

D、游离

2.《大学》诚意的修养特点是积极的、不懈的、无尽的追求。√

3.《大学》的框架体现了儒家“述而不作”、“温故而知新”的特点。√

《大学》中的“正心”(一)

1.以下会导致“心不正”的情感有()。ABCD

A、恐惧

B、好乐

C、忧患

D、忿懥

2.从“诚意”之后《大学》走向了“正心”。正确

3.“正心”是从正面角度论述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X

《大学》中的“正心”(二)

1.“正心”意味着由心之中正走向()B

A、身之中正

B、人之中正

C、思之中正

D、以上都不是

2.“正心”是指心脱离偏颇的状态。正确

《大学》中的“正心”(三)

1.下列哪项是属于孟子所概括的人伦关系()。D

A、父子有亲

B、君臣有义

C、夫妇有别

D、以上都是

2.先秦时期节制的方式包括()。CD

A、以乐节制

B、以法节制

C、以礼节制

D、以心节制

3.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

4.“心不在焉”的“在”是一种思想的凝聚状态。√

《大学》中的“修身”(一)

1.“吾侪所学关天意”之句出自()。B

A、龚自珍

B、陈寅恪

C、郑玄

D、王静安

2.理学走到极致呈现出一种反情感的特点。√

3.偏执不会干扰人的自由。X

《大学》中的“修身”(二)

1.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C

A、孔子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2.《大学》从修身本身的论述中交代着如何从修身走向齐家的可能性。正确

3.为了解决中庸和理性的悖谬,古代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儒道互补的核心思路。√

《大学》中的“齐家”(一)

1.郑玄对“一人贪戾”的“戾”的解释为(),形容在欲望的追寻中出现的人与人的矛盾状态。C

A、戾气

B、乖戾

C、利益

D、锋利

2.在传统贵族的礼制社会中,小人效法君子来源于贵族政治的()。BC

A、传统

B、礼仪

C、威严

D、理性

3.“赤子”和“治国”都指向了“性恶论”的前提。X

《大学》中的“齐家”(二)

1.《论语》中的“君子”指的是()。AB

A、有德者

B、有畏者

C、贵族

D、圣王

2.“齐家”是榜样政治中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3.《大学》的基本框架是从仁德到君德进行转换。X

《大学》中的“治国”

1.从“治国”到“平天下”,意味着从局部有限的标准进入到()的标准。C

A、一般性

B、特殊性

C、普遍性

D、以上都不是

2.“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是典型的断章取义现象。√

3.断章取义,在先秦社会普遍接受的背景下,仍有其内在的荒诞性。√

《大学》中的“平天下”

1.古代贵族注重自己的“祭祀”、“丧礼”,这不仅指向自己的(),还指向()。AC

A、贵族阶级

B、平民阶级

C、对民众的教化

D、对民众的禁锢

2.絜矩之道在古代是只有某种身份的人才能拥有的。X

絜矩之道(一)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关于“超星尔雅学习通2020(大学精读)全章节测试题及答案(2)”的相关内容,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更多内容请进《网络资讯》专区>>>

tag:大学精读   超星尔雅   2020大学精读   学习通  

相关内容

热点文章

严禁网站镜像,否则追法责 CopyRight ©2012-2021 Q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渝ICP备17001729号|公安备案号:50022602000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