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河真正死因分析!
分析:
李雪莲识破了大头和贾聪明的计策之后, 重新踏上去往北京的路。 镜头一转, 市长正在剧场观看经典京剧《三岔口》。 焦急的县长给市长助理发了个短信, 示意他下到后台共同商量对策。
助理的话说的很清楚, 市长已经把李雪莲不会去告状的这个事情通报给了省长。 如果事情出了纰漏, 那「这个笑话可真就成了笑话」。 言下之意, 如果李雪莲最终如愿进京去告状, 那么市长甚至省长都要受到牵连, 而县长的下场就更不必说了。 所以, 县长只剩下了一条路, 无论如何, 必须不计代价地阻止李雪莲成功上访。 请注意县长在那场戏最后的表情, 一种走投无路下失去理智的神态。
讲述两个人在暗中对打的京剧《三岔口》用在此处的寓意也有了合理性: 被逼上梁山的县长决定在暗中设计夺走秦玉河的性命。
那么为什么说他选择了做掉秦玉河呢? 想想秦是个什么人物: 他是导致李雪莲走上上访之路的终极根源: 一旦李雪莲知道他死了, 那么正如菜市场那一场戏众人的劝说那样, 没了根源, 打官司也就失去了意义, 于是目标达成。 但是, 如果没有及时找到李雪莲并告诉他秦玉河死了, 那么秦玉河是不是就白被杀了呢? 也不是, 因为前面已经演过, 秦玉河拒绝向李雪莲道歉并要挟要「三个人打官司」, 他自然就变成了县长眼中另一个对于「稳定」有极大威胁的人物, 做掉他至少也会解除一定的隐患。
不得不承认, 虽然本片中的官员甚多, 但是县长这个角色无疑是压力最大的: 下有推卸责任的法院院长和关键时刻出岔子的贾聪明; 上有不容许他犯错, 一切问题唯他是问的市长和省长。 做掉秦玉河的担子, 自然落到了县长肩上。 当然, 贾聪明和法院院长皆有参与, 他们的辅助工作正如菜市场一节, 他们在县长旁边的帮腔一样, 欲盖弥彰, 显而易见。
所谓「欺上瞒下」, 不是没有道理的, 片中对这个成语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无论下面乱成什么样, 使用什么手段都要给上级一个好的交待。 而上级领导也只关心结果。 市长在听了秦玉河「意外死亡」这件事后, 也只是叹气说以后不能老靠运气来解决问题, 并发表了长篇大论来总结这个风波, 这个事儿于是就翻篇儿了。
电影的前半段也说到, 上级的命令一级一级传下来早已变了味儿, 从简单地拦住李雪莲变成秘密拘捕请喝茶。 那么后半段从最开始的再次拦住李雪莲变成恼羞成怒暗杀人, 不也是对这种变味指令的一个最佳诠释吗? 从结构上讲, 前后这两段也是非常呼应的: 事情发酵愈演愈烈, 层层加强, 最终靠灰色手段遏止风波。
结合以上推测, 我有理由相信, 县长为了自己, 也为了市长甚至省长, 为了稳定, 不惜下决心暗中做掉关键人物秦玉河, 然后统一周围人口径对上面说「秦是意外身亡, 但却碰巧把目前的主要矛盾也解决了」。
还有一个小的巧合也可以作为佐证: 李雪莲在桥上被公安秘密拘捕请去「喝茶」的时候, 背景音乐是强劲的鼓点, 到了车开走的时候, 鼓点声达到高潮, 象征着这种灰色执法手段的得逞; 与之呼应的是, 县长在后台和市长助理交谈的时候, 台前也正回响着《三岔口》的鼓点声, 一个同样不能张扬的灰色阴谋正在酝酿。
*其他朋友提到的相关细节也很重要:
1. 市长夜里在卫生间上厕所、洗手和整理假发时的话。
2. 在桥上神秘女子的陪同下, 市长和助理之间关于「万无一失」的对话。
*几个疑惑:
Q: 为什么不直接弄死李雪莲?
A: 显然, 李雪莲是一个重点维稳对象, 受到的关注也最多, 一旦她出了什么岔子子, 那么动机意图都太过明显, 不得不让人怀疑是被人暗下毒手。
况且在老首长那里, 李雪莲是一个受到保护的对象, 正是因为她, 各级官员才受到了处分。 如果弄死她, 显然也是和上级官员过不去, 并且让局面更加失衡, 有悖于「维稳」的本意。
Q: 无论小说和电影里, 都说他的死是意外啊
A: 这个...没读过小说我承认, 但你知道有些情节不是没写, 而是不让写的太明白, 或许作者也非常想告诉你, 但是限于实际情况, 只能轻轻点一下, 剩下不让写的情节让你自己去想…
再者说, 无论文学还是电影, 和盘托出不给受众思考空间的, 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作品吧?
Q: 毫无根据, 胡乱联想, 谁能为了维稳杀人啊?
A: 文艺作品本身就和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这类官场小说更是源于生活, 对其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所以多看看新闻自然就不会觉得这么分析荒唐了。
-
补充:
如果说觉得全片没有体现出权力之恶, 那么至少秦玉河的被害将这个恶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展现了出来。甚至我以为, 这才是本片的高潮段落, 是真正想要传达的一个信息。 官职越往上, 恶就越隐晦、越严重, 风波平息后, 马市长的一番反思式的总结恰恰是一种真正的讽刺, 而不是为了电影过审那么简单的。
来自豆瓣)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关于“秦玉河真正死因分析!”的相关内容,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